
把一些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,会发现万科越来越像一部失控的车,很难测度它的行事逻辑。
比如这次一些保险企业非标债的提前行权风波。
债权人提出,不提前行权也可以,那就采取一些增信保障。
万科则提出,提前行权也可以,行权之后得购买新发公募债。
这就耍赖了!!
万科一方面偿还境外债表现得无比积极,却要求境内非标债不要提前行权,这厚彼薄此也太明显了;况且提前行权是这批非标债的权益保障之一,既然你一碗水不端平,我就退出,你却又死赖着不撒手,图啥呢!
结果万科的投资信用评级就被下调了,穆迪Ba1级,俗称垃圾级,再低一档,就是发生违约了。
此处岔开一句,万科去年还是最讲“契约精神”的。
2023年6月,为十几亿元财务往来的“契约精神”,万科冻结万达价值千亿元的股权,直接把万达推向鬼门关。
不知当时意图为何。若为逼万达就范,践行契约精神,怎么中间人一介入,白纸黑字的契约就变得有商有量了?若为鲸吞万达商业,图谋大业,这更不应该让步了,死皮赖脸咬着就迟早吃到肉。结果搞那么大阵仗,结果自己落个灰头土脸,难堪啊。
回归正题。我们也跟踪万科很长时间,比穆迪乐观。
我们倾向于,万科在这一轮债务危机中爆雷的可能性不大。
尽管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、融创这曾经的四巨头已经有三家出险。但万科会安全度过,理由如下:
1、万科的融资成本保持低位。既然万科可以获取低成本资金,为什么不发债呢?话不能这么说。所谓低成本是某一时间段的横向比较,发债借钱是要考虑未来时间的经营情况。当前房地产业务的经营怎么样,不在企业,在行业。
当前局势,发债借钱是以改善融资成本为前提的,如果未来扩规模谋发展,无疑是与不可抗力作对赌。
2、万科销售市场端的口碑还行。从两个指标看,一个是剔除物业管理部分的客户投诉数量,一个是罚没收入,万科也是保持低位。碧桂园这两项指标是常年坍塌式的存在,融创出险当年也是恶浪滔天。
3、不计算物业管理部分,万科人力组织还算精干。以2022年末数据,约为碧桂园的三分之一,保利发展与融创中国的中位数。
有钱、有人,名声还没臭,就意味着有很大的腾挪空间。
这也是万科穿越这轮全行业的债务危机的凭靠。
当然,一直以来,我们也持续批评万科。我们批评的点在于,郁亮团队一再误判。
不妨列一个时间线:
2018年,郁亮说万科要“活下去”。
2019年,郁亮说万科要“管理红利”,要做“活到最后的企业”。
2020年,郁亮就检讨万科“过去三年发展慢了”。
2021年,郁亮活在自责和歉意中,不仅放弃奖金还自降薪水,年报致辞也是歉意连连。
2022年,郁亮有汗出“缩表出清”。
这五年,是两个90°大转弯,先是消极,然后冲动,最后悲观。
另外,郁亮提出万科“活下去”的前一年,刚刚转型为“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”。“城乡”二字背景是,碧桂园凭借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,引领全行业赶超进位。
仅仅五年时间,郁亮最大贡献是为行业高频输出了很多“词儿”,但这般跌宕起伏,恐怕不是一个资产负债均超万亿企业的掌舵人应有的素质。
那么,越来越反常的万科,又有多少郁亮因子在作祟呢?
大胆立一个flag,凭借郁亮,折腾不垮万科。
伊梅尔特折腾16年,把通用电气搞得老态龙钟,仍是没有搞垮。
郁亮执掌万科才第8个年头,行至中途,仍需努力。
